我们的奋斗丨“大家有饭吃”的誓言回响溪埭村-凯发备用官网

我们的奋斗
我们的奋斗丨“大家有饭吃”的誓言回响溪埭村
发布时间:2021-03-22 17:16:44   来源:诸暨日报  融媒体记者 周旦 刁卓璐 张银育 郭亮辰 特约记者 杨新华  编辑:骆依婷


印记

俞秀松纪念馆

俞秀松(1899-1939),原名寿松,字柏青,俄文名那利曼诺夫,化名王寿成,次坞镇溪埭村人。他是杭州“五四运动”的组织者,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,中国最早的共产党组织——中共上海发起组成员,中国最早的青年团组织——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,中国共产党首次出席莫斯科共产国际“三大”和青年共产国际“二大”代表。

俞秀松故居教育基地位于次坞镇溪埭村,由俞秀松故居、俞秀松纪念馆、俞秀松烈士陵园三个部分组成。俞秀松故居和烈士陵园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、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。俞秀松纪念馆于2019年开馆,通过前言及少年壮志、求学一师、党团先驱、戎马春秋、留苏生涯、新疆岁月、秀松长青等7个单元真实呈现俞秀松短暂而伟大的一生。

故事

俞治华是俞秀松的小侄子,是次坞镇溪埭村的红色讲解员。而他讲述的开篇,往往是这么一个故事:

1920年,是五四运动后的第二年,俞韵琴计划着在春节前为长子俞秀松安排一门婚事,却不想,俞秀松为了反抗包办婚姻,还没等到过年就提前回了杭州。离开时,大弟俞寿乔陪着他去了次坞镇凰桐码头。临上船,俞寿乔不忍追问道:哥,何时再回老家来?俞秀松回过头,坚定地说:这次出去,什么时候回来不一定,我要等到大家有饭吃,等到讨饭佬也有饭吃,再回来。

俞秀松故居

俞治华说,这段往事深深印刻在心头,他觉得,这就是大伯革命之路的源头:为了大家有饭吃。

他说,大伯追逐崇高理想那坚如磐石的心,与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。俞韵琴是清朝最末一代秀才,思想较为开放,曾担任诸暨县教育局督学、诸暨县劝学所所长,积极主张推广新学,主张学习新文化是救国救民的重要途径。而俞秀松的母亲贤惠善良,时时教育儿子们要行善积德,这让俞秀松从小立志要做利国利民的人。

这样的教育,让这个红色家庭爱国爱家的情怀悠远绵长。1987年,俞秀松烈士陵园在溪埭村落成,俞秀松最小的弟弟,即俞治华的父亲俞寿椿自发当起了讲解员。1999年,我市扩建了陵园,并出资整修了俞秀松故居,并设立陈列室。“2001年我的父亲病倒了,他想让我接手讲解工作,把大伯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传承。”俞治华说,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,他关掉了3家在萧山开得不错的店,回到了家乡,为一批批前来学习教育的团队道初心往事、播红色火种。这一讲,就是整整20个年头。虽已至古稀之年,但只要有人来参观俞秀松故居,他便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声情并茂地讲述俞秀松的家国往事、红色故事。2019年,俞秀松纪念馆正式开馆,俞治华也有了10多名小伙伴,他们是来自次坞镇政府的10名年轻干部,在轮流为游客讲红色故事的同时,接受党史教育。

红色故事,为溪埭村开辟了乡村发展的红色路径。如今,来村里学习旅游的人络绎不绝,特别是清明节、青年节、建党节,排队参观成了常态。光是纪念馆,去年共接待团队4000多批次,人数超过3万人,这也带动了周边的农家乐发展。“受疫情影响,我们去年7月才正式营业,短短半年营业额就有20多万元,游客多的时候基本上要等位翻桌。” 溪埭村蒋家坞农庄老板娘俞春梅说。

俞秀松纪念馆

眼下,独特的红色地标优势已转化为溪埭村打造红色旅游村庄,带动美丽田园建设的内生动力,“我们通过引进校地合作项目,与省农科院平台合作,流转了180亩土地,以‘公司 农户’经营模式种植五彩水稻、向日葵等。”溪埭村党总支书记杨铁英说,有了红色资源的支撑,目前村里正在打造集教育培训、素质拓展等红色教育和观光采摘、原乡民宿等绿色生态产业于一体的俞秀松党性教育研学路线。

正如俞治华所说的那样,俞秀松“大家有饭吃”的誓言早已实现,而他魂归故里想必也会欣慰于这蒸蒸日上的家乡吧。

对话

新形象,六月见

记者:目前溪埭村正在筹划什么?

杨铁英:目前,溪埭村正全力推进红色美丽村庄项目,总投入2700万元,打造党群服务中心、初心广场、俞秀松革命印象群像等16个配套项目建设,计划于今年6月全部完工。建成后将与原有的红色资源串点成线,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业态。

记者:下一步溪埭村发展路径是什么?

杨铁英:溪埭村将充分依托红色资源和村内景观风光等,打造乡宿品牌计划,梳理闲置民居,鼓励村民和乡贤参与到民宿经营中来。同时,对接省农科院种植新式经济作物,优化农业产业结构,来打造田园旅游业态,带动村民致富、集体经济发展。




网站地图